1、菹草,学名Potamogeton crispus,也被称为虾藻、虾草或麦黄草,属于眼子菜科,眼子菜属。它的根茎形状近似圆柱,稍扁且多分枝。根茎在接近基部的地方通常匍匐在地面上,节处生长着稀疏或稍密的须根。叶片是条形的,无柄,长度在3-8厘米之间,宽度为3-10毫米。
2、菹草是一种灌木丛植物,一般生长在比较高海拔的地区,主要是作为一种药材食用,对于治疗小便黄赤,预防上火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功效。接下来介绍其种植技术:菹草栽培地应选择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得杂木林,次生林山区沟谷地、缓坡地带,坡度不超过15度,肥沃得棕色森林土、砂质土。播种前进行整地。
3、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是一种常见于淡水湖泊和池塘中的植物,其叶片细长,易于在水中漂浮。鸡冠眼子菜(Potamogeton cristatus Rgl. et Maack.)以其奇特的冠状叶片而得名,是观赏性极高的水生植物。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 A. Benn.)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对象。
4、浮叶眼子菜,又称飘浮眼子菜、水案板、水菹草、西藏眼子菜,隶属于眼子菜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匍匐茎上布满红色斑点,漂浮于稻田的水面之上。茎少分枝,展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
5、浮萍眼子菜又名:飘浮眼子菜、水案板、水菹草、西藏眼子菜。属眼子菜科,多年生草本,漂浮于稻田水面,根状匍匐茎,具红色斑点。茎少分枝。有浮水和沉水两种叶,沉水叶常为叶柄状,线形;浮水叶宽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8厘米,宽5~3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心形或下延于叶柄,叶柄长于叶片。
1、菹草读作:zū cǎo。菹草(拉丁学名:Potamogeton crispus)又叫:虾藻、虾草、麦黄草。眼子菜科,眼子菜属。单子叶植物。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生于池塘、湖泊、溪流中,静水池塘或沟渠较多,水体多呈微酸至中性。茎扁圆形,具有分枝。叶披针形,先端钝圆,叶缘波状并具锯齿。具叶托,无叶柄。
2、菹草的拼音为zūcǎo。菹草属于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拥有近圆柱形的根茎。其茎部稍扁,且多分枝,在接近基部的地方常匍匐于地面,于节处生出疏散或稍密的须根。菹草的叶子为条形,无柄,长度在3-8厘米之间,宽度在3-10毫米之间,先端钝圆,基部约1毫米与托叶合生,但不形成叶鞘。
3、菹草的正确读音是:zū cǎo。它属于眼子菜科,眼子菜属,是一种单子叶植物。菹草常见于池塘、湖泊和溪流中,偏好静水环境,且水体的pH值通常呈微酸性至中性。其茎部呈扁圆形,具备分枝能力。叶片呈披针形,末端钝圆,边缘带有波浪状和锯齿。菹草的花序呈穗状。
4、菹草的正确拼音读作“zū cǎo”,在汉语中,“菹”字并不常见,需特别注意其读音。 菹草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净化水质,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菹草石芽的生成和发育,是菹草繁殖的一种方式,也是其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
1、眼子菜属的一种常见植物是菹草,学名Potamogeton crispus,也被称为虾藻或虾草。它隶属于眼子菜科,眼子菜属。这种植物的根茎近似圆柱形,茎部稍扁且多分枝,基部常常贴近地面,节处生长着疏或稍密的须根。
2、菹草,学名Potamogeton crispus,也被称为虾藻、虾草或麦黄草,属于眼子菜科,眼子菜属。它的根茎形状近似圆柱,稍扁且多分枝。根茎在接近基部的地方通常匍匐在地面上,节处生长着稀疏或稍密的须根。叶片是条形的,无柄,长度在3-8厘米之间,宽度为3-10毫米。
3、菹草的正确读音是:zū cǎo。它属于眼子菜科,眼子菜属,是一种单子叶植物。菹草常见于池塘、湖泊和溪流中,偏好静水环境,且水体的pH值通常呈微酸性至中性。其茎部呈扁圆形,具备分枝能力。叶片呈披针形,末端钝圆,边缘带有波浪状和锯齿。菹草的花序呈穗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