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马蹄秆枯病,也称“马蹄瘟”。对已经出现病株的病情较轻的田块,可用速效的、内吸治疗性的杀菌剂,如杜邦福星4000~8000倍喷雾,每隔10天~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对病情较重的田块,应每隔3~5天喷药一次,连喷3次,以后每隔10~15天喷药一次。应特别注意雨后及时喷药。
马蹄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马蹄炎。马蹄炎是马蹄部位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蹄部红肿、疼痛,马匹行走困难。这种病症通常由于蹄部受到细菌或真菌感染,或是长期受到潮湿环境影响而引发。 蹄裂。蹄裂是指蹄壳开裂,甚至可能影响到蹄内部的软组织。
秆枯病: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喷洒,或在移栽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根,或在移栽成活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施用次数不超过3次,每隔21天喷1次。
马蹄秆枯病 该病又称马蹄瘟,感染后地下茎结小荠或者不结荠。生病初期有暗绿色水渍状,形状不规则,略凹陷,后期呈现暗绿至灰褐色,为梭形或椭圆形,有黑褐色小黑点。小病斑发展成大病斑后,会造成茎秆枯死,呈浅黄色稻草状。
一般青枯病在马蹄的生长中期最为常见,也是危害很大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茎部和叶片的表层,发病时候,植株生长衰弱,矮化,叶片由开始的小斑点到最后大面积的不规则斑点,导致发黄,凋落等现象。最好一旦发现剪除病变部位,然后清洗周围部位,用以百菌灵溶液喷洒即可。
马蹄枯萎病的症状马蹄枯萎病在马蹄的整个生殖过程中都可能产生,尤其是在马蹄成猪期间,危害更重会造成染病的植株底部变为褐色,植株的生长逐渐矮化,甚至有衰弱的现象。
马蹄不可以生吃,马蹄生吃有寄生虫,通常马蹄外面会有一些淤泥和脏水,在清洗不彻底的情况下会有寄生虫甚至会有细菌,因此建议在食用马蹄以熟吃为主。
可以生吃有的马蹄表皮上还带有泥巴,将其洗净后削皮直接吃,不仅鲜嫩多汁,还带有一种泥土气息的质朴。生吃马蹄时削皮是一种技术活,本身就很小个儿的马蹄如果削皮很厚的话就没剩多少果肉了,最好是用小刀先将马蹄的上下两边的皮去掉,再来仔细削净。
马蹄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一般生吃马蹄口感会更加清甜,而且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其中的营养成分,而马蹄做熟后其中的一些营养成分会有所流失,所以一般生吃马蹄的话更营养。
马蹄是一种常见的食物,既可煮熟食用,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将马蹄生吃。然而,马蹄生吃存在一些危害,需要注意。首先,马蹄生吃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生食植物往往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风险。马蹄表面可能存在细菌、寄生虫和其他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弓形虫等。
每年的5月上旬是马蹄的最佳种植时间。 种植方法:每亩大田种植200株小苗 为了确保良好的生长条件,每亩大田应种植200株马蹄小苗。 种植步骤:- 第一阶段:5月上旬,将组培苗从培养袋中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可以将其插入秧田中,种植密度为7cm×7cm,每平方米育苗200株。
种植方法:选地,最好选择肥沃疏松、光照充足的水田;育苗播种,选择优质的球茎,播种时保持株行距;适时定制,一般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定植;肥水管理,随着马蹄生长保持适当的水位,在生长期,追施化肥溶氧,在生长后期不定时施加适量有机肥;种植时间:长江流域栽4月到7月都可播种育苗。
马蹄可以在4~7月进行种植,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源丰富的肥沃田,在种植前可按行距3~5cm、行距3~5cm的方法种植马蹄,出苗时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
种植时间:马蹄适合在7-8月份进行种植。 种植方法:- 选种:选择无病害、顶芽粗壮、没有外伤的荸荠作为种子。- 浸种:将种子浸泡在水中10-24小时,然后用1000倍稀释的多菌灵溶液浸泡24小时。- 催芽:将处理后的种子放在细沙中催芽,一周后发芽,然后进行定植。
种植马蹄可以在4-7月的时候进行,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源丰富的肥沃田地,种植前先灌水深耕,并且还要开沟作畦,之后就可以将催好芽的马蹄种按照株距3-5cm、行距3-5cm的方法进行种植了,它出苗期间温度要控制在20℃左右。
1、马蹄种植要注意的事项 选择合适的种植环境 马蹄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种植时应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避免种植在低温、潮湿或干燥的环境中,以免影响其正常生长。土壤与施肥 马蹄适宜在肥沃、疏松、微酸性的土壤中生长。种植前需对土壤进行深耕,并施加充足的基肥。
2、要想马蹄种植更好,还要进行分株处理。然后把发芽后的幼苗选取母株,母株上带有很多的分蘖和分株,然后将母株分成3~4段,分别移植在耕作田中,最好是保持在50cm左右的距离。而且栽培时候插入土壤基层深浅适宜,一般为8~10cm左右即可。
3、土地的选择。土地选得好,马蹄才能长的好,所以说土地的选择尤为重要,那些土壤肥沃且疏松、阳光充足的水田是较适合马蹄生长的地方,而且种植期间要保证水田的水源充足,这就要求灌溉要方便。苗株的培育。
1、中耕除草:从栽植到撼株封行,中耕除草2-3次,追肥2-3次。水分管理:荸荠生长期间应加强水分管理。栽植时保持3厘米浅水,以利扎根。在植株分株和分蘖期间,经常保持6厘米左右水位,如遇高温干旱,水位适当加深。
2、使用百枯净时,对种植田土壤施药后,宜保持表土润湿,否则影响药效,如果混配生物营养液肥时配施草木灰或窑土效果更佳,不可与铜制剂及碱性较强的农药混用。此外,百枯净对荸荠茎腐病的防治也较好。
3、温湿度管理:荸荠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并保持土壤湿润。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荸荠的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要及时进行防治。 施肥:在生长过程中,根据荸荠的生长需求,适当追施肥料,以保证营养充足。
4、秆枯病: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喷洒,或在移栽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根,或在移栽成活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施用次数不超过3次,每隔21天喷1次。
5、要更好地种植荸荠,需关注土壤选择、光照条件、温度管理、水分供给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在土壤选择方面,荸荠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最适宜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中生长。避免连作,以减少病害发生。种植前需深耕翻土,并施足基肥,如腐熟农家肥和适量氮磷钾肥,以提供充足的养分。
6、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一旦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以防止病情蔓延。总之,栽培荸荠需从土壤选择、光照温度调控、催芽育苗、移栽定植、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确保荸荠健康生长并获得高产优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