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灰灰菜的外形特征 灰灰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150厘米,茎直立,分枝数量多,叶片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花朵簇生在枝上部,种子横生,颜色为黑色,花果期在5-10月份。
2、灰灰菜的外形特点:一年生草本,高30-150公分,茎直立,无毛,有沟槽和绿色、红色、紫色的条纹,嫩茎表面有白色粉粒;叶片三角状卵形或菱状卵形,叶边有不整齐的波状牙齿,表面有灰白色粉粒;花小,黄绿色;胞果全部包于花被内。一般五月到十月开花结果。
3、茎直立粗壮,有棱和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枝;枝上升或开展。单叶互生,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或披针形,长3~6厘米,宽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灰绿色,被粉粒。秋季开黄绿色小花,花两性,数个集成团伞花。
灰藋能增加平滑肌器官的运动,对末梢血管主要表现为收缩,对骨胳肌和运动神经则呈现麻痹作用。然而,连续使用对兔和小鼠,可逐渐产生习惯性,导致麻痹作用减弱,同时出现耳壳、四肢、尾根等处的充血、浮肿、出血等症状,且紫外线照射会加剧这些症状。
《本草拾遗》记载,灰藋能治恶疮、虫、蚕、蜘蛛咬伤,捣碎后与油混合敷于患处,亦可煮食或泡水洗澡,以除疥癣风瘙。灰藋烧成灰烬,口含或塞入牙齿孔中,可杀齿匿甘疮。取灰多次淋取汁液,可用于蚀息肉、除白癜风、黑子、面酐,以及箸肉作疮。灰藋子可煮成饭,香滑可口,还能杀三虫。
在传统医学中,灰藋被广泛用于治疗湿疹、热毒等症状。去湿解毒,是指灰藋能够帮助身体排出湿气,清除体内毒素,对于缓解湿热症状有着较好的效果。解热,则是指灰藋能够帮助降低体内的发热情况。缓泻则是指灰藋有助于改善便秘状况,促进肠道健康。这些药效使得灰藋在民间有着一定的应用基础。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解毒去湿;杀虫。主风热感冒;腹泻;痢疾;荨麻疹;疮疡肿毒;疥癣;湿疮;齿(若虫)疳疮;白癜风;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烧灰调敷。
那么,灰菜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呢?接下来为大家解答一下。灰菜的功效与作用 杀虫止痒 灰草具有杀虫作用,用灰草捣碎外敷,可用于治疗因外感风湿所致皮肤湿毒、周身发痒等症状。解毒消肿 灰菜可用于治疗蛇虫咬伤所致中毒症状,灰菜具有促进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小便短少、水肿等症状。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去湿,解毒[1]。主治疗疮肿毒,疥癣风瘙,毒虫咬伤[1]。5 灰藋的用法用量 煎水洗或捣敷[1]。
落藜,又称灰条,为藜科植物,学名小藜或灰藿。《本草拾遗》中说“可煮食”,并说其“子炊为饭,香滑,杀三虫。”落藜吃时微微有一种苦涩味,不是好野菜,但在灾荒之年人们还是采其嫩叶聊以充饥。平时只作猪草。
藜(学名:Chenopodium album L.),常见于田边的这种草,其别称有落藜、胭脂菜、灰藜等。 它属于藜科藜属植物,全球温带及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在中国各地也普遍存在。 藜的生长环境多样,从海拔50米的低地到4,200米的高山都有其踪迹,常见于路旁、荒地以及田间。
属于藜科。灰灰菜,亦称灰菜、灰条菜、灰灰菜、灰藋、白藜、涝藜或涝蔺、落藜,学名Lactuca serriola L.。它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见于田野、荒地、草原以及路旁,全球温带及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在中国各地普遍生长。在每年的4月至7月间,人们会采摘灰灰菜的幼苗或嫩茎叶食用。
藜(Chenopodium album L.)为苋科藜属的植物。
藜又称灰菜、灰条菜、落藜。是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120厘米。茎直立,光滑多分枝,有棱和绿色或紫色的条纹。叶互生,具长柄,基部叶片较大,多呈菱状或三角状、卵形,边缘常有波状牙齿。茎上部的叶较狭窄,全缘或有微齿,叶背均有粉粒。花顶生或腋生,花小,由多数花簇聚合而成圆锥花序。
除此之外,它还含有挥发油和藜碱等特殊成分,可以辅助消化,防止消化道寄生虫,同时具有消除口臭的功效。总的来说,落藜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植物,适合各年龄段人群食用,特别是对儿童生长发育、中老年人补钙以及防治寄生虫有积极作用。不妨将其纳入日常饮食,享受其丰富的营养和健康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