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害:当秧苗染上立枯病后就容易出现叶尖发黄的情况,一般可用恶霉灵进行防治。未进行培土:如果没有给苗床进行培土便容易导致秧苗叶尖发黄,通常可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以此来缓解。发生药害:发生药害多是由于药剂用量过大或者喷药不均匀而引起的,一般可以喷施芸苔素内酯进行缓解。
2、缺肥引起的叶尖发黄。水稻秧苗如果是因为苗床没有进行培土或用营养土配制的容易引起发生,一般在苗期5-3叶期后发生,苗期发黄、叶尖干燥等症状较为常见。应注意适时选用高氮水溶性肥料,或尿素+磷酸二氢钾叶面补充缓解。药害引起的叶尖发黄。主要是由于用量过大、重喷不均匀或床土过干所致。
3、水稻小苗发黄可能是患上了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气温稳定在6℃以上时进行播种,播种密度控制在25-30g/平方米。病发时,每亩地使用100g的15%立枯净兑水50-60kg稀释喷施,每隔7天用药一次,连续喷施2次。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间,使用敌克松600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叶面喷雾。
水稻恶苗病在秧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 染病的秧苗可能会枯萎死亡,未枯死的病苗呈现淡黄绿色,生长细长,通常比健壮植株高出约1/3。 病苗的根系发育不良,分蘖能力减弱或无法分蘖。 移栽到大田后约1个月,病株出现叶色淡黄绿色、节间过长且节部弯曲的迹象,节上还会长出倒生须根。
水稻绵腐病一般都是低温引起,水稻绵腐病在发病时,秧苗的幼芽部位出现少量的乳白色胶状物,随后会随之逐渐扩散,致使整株出现铁锈色,受到侵染的水稻内部出现腐烂,导致不能萌发,病株由基部腐烂而渐渐枯死。可以用生根剂加氨基酸叶面肥加甲霜·恶霉灵喷雾,间隔7天连续喷施一次。
可能是水里有病菌,防治方法:A、 彻底清除稻田周围杂草,以消灭野生寄主。B、病稻草发杂草要经过高温堆沤腐熟后,才能作肥料施用。C、春耕整地灌水时,将下风头的水上漂浮浪渣打捞干净(里面带有很多菌核)并带回家晒干火烧,以减少菌源。D、采用东西行向栽插,利于稻株基部接受较多的阳光和通风透气。
是。绵腐病是水稻苗期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时先在秧苗幼芽部(或根、芽基部的颖壳处)出现少量乳白色胶状物,以后长出白色绵絮状物,并向四周呈放射性扩散,直到布满整粒种子,后期病粒上的棉絮状物因附着了其他藻类而变成绿色或因沉积铁质而呈铁锈色,同时种子内部腐烂,直至幼苗逐渐枯死。
长白毛用喷雾器喷清水就没有了,没关系不影响秧苗生长,如果是机插盘应该是缺水。而不是秧苗?是种子覆盖物未腐熟农家肥在发酵生出霉菌丝。可能种芽还未破土?干长根,湿长芽,所谓的白毛是缺少适度的水份而生长出的根。如果稻种坏那也要经过二十天左右的时间,你说五天一般不可能。
您好!不需要补苗,因为插秧的时候,是按照自己认为最佳密度完成的。如果,补苗,不光是密度过高,影响光合作用,而且,后来补进去的秧苗,与原来的秧苗生长不一致,到头来,收获的时候,不能同时兼顾,最终,反而减产。还有。
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间,使用敌克松600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隔5-7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症状 (1)针腐:大多在幼苗立针期和2叶期的时候发生,主要表现为秧苗的心叶变得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颜色变为褐色,叶鞘上长有褐斑,病根逐渐变成黄褐色。
种子处理是防治水稻幼苗病害最有效的方法。用下表中的杀菌剂浸泡种子可以更好地防治该病害。
如果田里有稗草,可以使用二氯喹啉酸一次,有日照飘拂草可以使用千金,有野荸荠可以使用二甲四氯钠。治虫要看虫情,一般至少需要3次,每次根据虫情用不一样的药,为的是延缓害虫产生耐药性。在后期要使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用三环唑防治穗颈瘟。用一次叶面肥防治早衰,夺取最后的高产。
1、对于这类病害,建议使用恶霉灵、甲霜灵水剂以及氰霜唑进行灌根处理,叶面可以喷施海藻酸叶面肥和碧护,通常治疗一次能够取得显著效果。 根据病情的恢复情况,建议在治疗后第七天再次进行一次加强治疗,以保证秧苗能够更加健康地生长。
2、水稻秧苗叶尖发黄如果是因为病害导致的,可选用恶霉灵、甲霜灵等药剂,隔一个星期左右喷施一次。如果是因为缺肥引起的黄苗,应及时选用高氮水溶性肥料。如果是药害引起的黄苗,应及时喷施碧护、芸苔素内酯、复硝酚钠等生长调节剂。病害引起的叶尖发黄。
3、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间,使用敌克松600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隔5-7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症状 (1)针腐:大多在幼苗立针期和2叶期的时候发生,主要表现为秧苗的心叶变得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颜色变为褐色,叶鞘上长有褐斑,病根逐渐变成黄褐色。
4、水稻秧苗在生长的过程中患上绵腐病、立枯病,就会出现叶片发黄的现象,防治绵腐病时,要使用稀释的甲霜灵或敌克松药剂喷施秧苗,立枯病则应该使用甲双福、瑞苗清等药剂处理。
5、对于立枯病要及时喷施甲双福,或瑞苗清等药剂和生根剂,或美洲星,或海藻酸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