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叫露兜树,露兜,也有人叫野菠萝,较少人知道这东西。
2、你好,这个是鼠李科植物滇刺枣,学名Ziziphus mauritiana 常绿乔木或灌木,高达15米;幼枝被黄灰色密绒毛,小枝被短柔毛,老枝紫红色,有2个托叶刺,1个斜上,另1个钩状下弯。
3、这是茅针,别名丝茅草、茅草、白茅草、茅草根 山东叫gudi(音)茅针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捆成小把。地域及生长环境 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几遍全国。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捆成小把。
4、你说的这个东西就是洋姜。洋姜叫菊芋,又叫鬼子姜,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的草本植物。高1~3米,有块状的地下茎及纤维状根。这个东西原产于北美洲,17世纪传入欧洲后再传入中国。其地下的块茎富含淀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可以食用,煮食或熬粥,腌制咸晒制制菊芋干。
1、苦蘵是一种植物,隶属于茄科,通常以草本形态存在。这种植物在夏季或秋季绽放花朵,花朵的颜色可以是紫色或白色。果实呈现出类似于珠子的形态,颜色为橘红色或深红色,具有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清热化痰。
2、zhī ㄓˉ◎ 古书上说的一种草,花小而白,中心黄。蘵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 康熙字典解释 【申集上】【艸字部】蘵; 康熙笔画:24; 页码:页1071第03 【集韵】质力切,音职。【尔雅·释草】蘵,黄蒢。【注】蘵,叶似酸浆,花小而白,中心黄。
3、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酸浆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提到了它的多个别名,如醋浆、苦葴、苦耽、灯笼草、皮弁草、天泡草、王母珠、洛神珠等。其中,“小者名苦蘵”描述了其果实形态的一个特征,即小的果实被称为苦蘵。
4、指边际;界限;(4)又通“祈”,祈求的意思;(5)古州名,北周时置,治所在齐昌(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蕲春县);(6)又是一个姓,蕲氏,春秋之后也,汉代有弘农太守蕲良。这个字读jī时,读音出自《广韵》,指古县名,本是战国的楚邑,秦置蕲县。汉属沛郡。治所在现在的安徽省宿县南。
5、【洛神珠】的意思是:洛神珠luò shén zhū草本植物名。即酸浆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酸浆》:「醋浆、苦葴、苦耽、灯笼草、皮弁草、天泡草、王母珠、洛神珠,小者名苦蘵。」★「洛神珠」在《汉语大词典》第7631页 第5卷 1176洛神珠luò shén zhū草本植物名。即酸浆草。
6、楼上都已经吧资料都搜来了,我就不复述了。GP系列的各机的正式名称皆引用花名来命名,取其花语象征 GP03D 因整体形状像兰花,所以起名为——石斛兰。而 GP-03刚好就是兰花中的雄蕊部分,所以明知就是这么来的。
- 治疗牙痛:将苦蘵果实含于痛处,可缓解牙痛。- 治疗天疱疮:将苦蘵果实捣烂,纱布包裹绞取汁液,涂抹于患处,一日三次。- 治疗疮肿:将苦蘵果去除壳后捣烂,外搽于患处。 以上内容摘自《*辞典》,其中可能包含对苦蘵果实的进一步记载和描述。
总体而言,苦蘵在多种疾病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胃部不适、头晕、头痛及失眠等副作用,使用时需谨慎。
【功能主治】 治牙痛,天疱疮,疔疮。 【用法用量】外用:捣汁涂。 【注意】《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孕妇忌服。 【附方】 1治牙痛:苦蘵果含痛处。(《湖南药物志》) 2治天疱疮:苦蘵果实放瓷碗内杵烂,纱布包卷,绞取汁,搽患处,一日四次。
苦蘵具有多种功效,主要体现在清热、利尿和解毒上。它在治疗疾病上表现出显著作用,适用于多种症状。首先,对于感冒引发的不适,苦蘵能够有效缓解。对于肺热引起的咳嗽,无论是持续的还是急性的,它都能提供舒缓支持。
苦蘵的解释植物名。茄科。草本。夏秋间开花,花或紫或白。果如珠,橘红色或深红色,可入药,有清热化痰的功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酸浆》:“酸浆,苦蘵,一种二物也。但大者为酸浆,小者为苦蘵,以此为别。
部首: 艹 部首笔划: 3 解释: 蘵 zhī 古书上说的一种草,花小而白,中心黄。
zhī ㄓˉ◎ 古书上说的一种草,花小而白,中心黄。蘵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 康熙字典解释 【申集上】【艸字部】蘵; 康熙笔画:24; 页码:页1071第03 【集韵】质力切,音职。【尔雅·释草】蘵,黄蒢。【注】蘵,叶似酸浆,花小而白,中心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