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茶藨子是一种独特的半常绿灌木状藤本植物,常见于攀援于树木上,高度通常在0.6至5米之间。它的小枝呈现出灰褐色至灰黑色,表面不规则纵裂,新枝则是紫红色,平滑无毛,无刺,枝顶通常有2-4片叶簇生。芽形为长卵圆形,约7-10毫米长,尖端尖锐,带有数个紫红色鳞片,表面光滑无毛。
2、落叶,稀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枝平滑无刺或有刺,皮剥落或不剥落;芽具数片干膜质或草质鳞片。叶具柄,单叶互生,稀丛生,常3-5 (-7) 掌状分裂,稀不分裂,在芽中折叠,稀席卷,无托叶。
3、叶片近圆形,长2-4厘米,宽5-5厘米,基部截形至浅心脏形。两面通常无毛或略带柔毛,边缘呈掌状3-5裂,裂片为宽卵圆形,尖端稍钝或锐利,顶生裂片与侧生裂片大小相近或稍长。叶柄长1-3厘米,表面带疏柔毛。花朵为单性,雌雄异株,以无总梗的伞形花序组成。
4、小枝呈现出淡黄褐色的色泽。叶子形状近似圆形,由掌状的三裂片构成,边缘分布着稀疏的粗锯齿。其花朵以黄色为主,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因此得名“香茶藨子”。花的构造相当精细,萼筒呈管状,长度大约在2厘米到5厘米之间。花瓣共有5片,与萼片相间排列。
5、长果茶藨子的花序特征独特,呈现出两性花的特点,通常以2-3朵花组成短总状花序,偶尔也会单生于叶腋处。花序轴长度在3-7毫米之间,表面光滑或仅有少量疏松的腺毛。花梗长度大约为3-5毫米,同样无毛或带少许短腺毛。
东北茶藨子(原变种)属于虎耳草科下的茶藨子属植物,其种拉丁名为Ribes mandshuricum (Maxim.) Kom. var. manschuricum。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以其适应性强、耐寒耐旱的特性著称。东北茶藨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可达1米左右,根系发达。
东北茶藨子(原变种)是一种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它的枝条灰色或褐灰色,皮纵向或长条状剥落。嫩枝则为褐色,表面具短柔毛或近无毛,通常无刺。芽的形状为卵圆形或长圆形,大小在4-7毫米之间,宽5-3毫米,先端钝或急尖,表面有数枚棕褐色鳞片,外面稍有短柔毛。
有观赏价值者包括高山茶藨子(R. alpinum)、香茶藨子、倒挂金钟茶藨子(R. speciosum)、开芳香黄花的金茶藨子(R. aureum),以及蔓生常绿的荚蒾叶茶藨子(R. viburnifolium)。
种中文名:矮茶藨子(原变种) 科中文名:虎耳草科 属中文名:茶藨子属 国内分布:产黑龙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吉林(延边、长白山、通化、抚松)、辽宁(凤城)、内蒙古(喜桂图旗、额尔古纳旗、科尔沁右翼前旗)。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原苏联和北美也有分布。
“茶藨子”中“藨”读:pāo 茶藨子,一般指黑茶藨子。是虎耳草科茶藨子属植物。
茶藨子的藨字是多音字,另一个音念biao(第一声)。
“藨”,拼音:pāo,注音:ㄆㄧㄠ,粤拼:biu1,中古拼音:phau 茶藨子科也叫醋栗科,只有一属—醋栗属,或叫茶藨子属,大约有150种,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地区和南美西部温带地区。中国约45种,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